朱载坖一直在有意识将一些政务交给朱翊釴处理,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朱翊釴处理政务的能力,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将一些日常政务的处理转移给朱翊釴,朱载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情。
朱载坖很清楚,大明现在的科技力量仍然稍显不足,朱载坖要集中精力做这件事情,除此之外就是对于文教事业的发展,之前朱载坖也一直致力于扩大大明百姓的受教育程度,开办各种学校,取得了不小的成果,但是朱载坖认为还远远不够,尽管大明现在官学的数量已经扩充了几倍之多,但是对于朝廷来说显然是不够的。
朝廷需要大量接受过教育的工匠、吏员等,这些人才能够使得大明持续的发展,朱载坖决定在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入,朱载坖亲自召见了翰林院掌院学士朱赓和文思院使朱载堉,交给他们一件大事,第一是编撰一套教材,除了经史子集之外,还有就是有关算学、物理、化学、机械的一些基本常识,作为学童的开蒙读物。
除此之外,就是刊刻永乐大典,朱载坖说道:“成祖皇帝曾言,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修辑一书,毋厌浩繁。所得大典,至为精妙,然深藏宫禁,朕以为甚为不妥,应当刊印天下,令士子们借阅。”
永乐大典乃是成祖所编撰的一套类书,全书缮写成卷,目录60卷,成书册,约3。7亿字,汇集古今图书近8000种,规模、内容超过了前代所有类书。但是这部庞大的类书在编成之后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长期被深藏于宫内,除了除了在嘉靖时誊抄过一部之外,并没有再刊刻了,而且在正统十四年,南京文渊阁大火,《永乐大典》所据原稿付之一炬。
嘉靖四十一年,世宗皇帝任命高拱、瞿景淳、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《永乐大典》的工作。吏部和礼部主持了“糊名考试”,选拨出109位善书人。内府调拨了画匠、砑光匠、纸匠等。惜薪司、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、酒饭和“月米”的供应。到隆庆四年,抄写工程宣告结束,原本归还南京,其正本贮文渊阁,副本别贮皇史宬。
朱载坖这次命令不是抄写,而是刊刻整个永乐大典,同时要对永乐大典予以修订,将当时没有编撰进去的书籍再编撰进去,这个工程量是极为浩大的,虽然之前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,都因“工费浩繁”未能实现。现在朱载坖要求修订、刊刻永乐大典,对于翰林院这样的部门来说自然是极为支持的,但是所需要的财力物力是极大的,同时还要重新修订永乐大典,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极大的,以现在翰林院的人力还不足以办理此事。
朱载坖当然也知道这个问题,仅凭翰林院的人手,难以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,朱载坖于是下达诏令,开博学鸿词科,征召天下的饱学之士来编撰、修订永乐大典,同时雇佣刊刻工匠,刻印永乐大典,同时在全国的大城市试点兴建图书馆,将常用的书籍储存起来,方便一些贫寒子弟借阅,对于朱载坖的这个想法,朱赓是极为支持的,他赶紧说道:“陛下此举,天下士子之福音也!”
虽然现在书籍并不昂贵,但是对于普通生员来说,仍然不可能拥有大量的书籍,尤其是一些经过批阅、评注的书籍,只有家资丰厚的人家才能够购买大量的书籍以供家中子弟参阅,而朝廷以兴办图书馆,使得很多贫寒的学生能够看到大量的书籍,确实是一件德政。
而朱载坖的想法还远不止于此,永乐大典是类书,类书虽然能够兼收并录,极方策大观,但“因类取裁”的方法使得人们无法看到书籍的全貌,溯其源流,征其来处。朱载坖要编撰一部丛书,收集天下的藏书,不管文、史、哲、理、工、农、医,都要予以收集编撰起来,编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。
除了朝廷和宫廷的藏书之外,还要大规模的从民间征集图书,大明民间藏书风气甚重,民间有大量的藏书家,他们珍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,朝廷要向他们征集图书,用以编撰丛书,为了鼓励这些民间的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贡献给朝廷抄录,朱载坖决定采取奖书、题咏、记名等奖励办法:“奖书”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,赐内府善本一部;进书100种以上者,赐内府善本三部。“题咏”,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,择一精醇之本,由皇帝题咏简端,以示恩宠。“记名”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。
要在大明全国征集图书,作为编撰丛书的底本,至于相关的则例,朱载坖命令朱赓负责拟定之后向朱载坖上疏即可。
朱载坖刚刚消停了没有几天,认为隆庆二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的时候,两广总督殷正茂急报,由于朝廷要在广西推动改土归流和大修道路,导致广西瑶乱再起,而且由于黎朝攻灭了莫氏之后,已经和大明接壤,黎朝和这些瑶族的土司勾结起来作乱,导致这些两广的瑶乱规模非常之大,整个广西现在都乱起来了,两广总督殷正茂向朝廷奏报此事,同时请求朝廷速发援兵,征讨这些叛乱的瑶族土司。
朱载坖对于这种叛乱自然是不能容忍的,当即要求调动官军予以征讨,但是这次广西的叛乱确实打乱了朝廷的部署,原本朝廷没有想到这次的瑶乱规模如此之大,据殷正茂的奏报,广西的瑶乱总人数不下十万,甚至已经波及到了广东,严重影响了朝廷在两广的统治,而且更为要命的是这些土司和黎朝的相互勾结,使得叛乱更加复杂,朝廷不得不谨慎从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