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姥姥乐了,转身往厨房钻:“那我再炸两锅!让他们吃个够!”
中午时分,使馆的同事们陆续来了。
王参赞带了瓶白酒,小李拎着束鲜花,还有人带来了自己做的拿手菜,不大的客厅瞬间挤满了人。
“周姥姥好!周姥爷好!”
年轻人们齐声问好,把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。
周姥姥拉着小李的手:“孩子,在这儿就跟在自家一样,别客气啊。”
海婴穿着红肚兜,被大家轮流抱着,小脸都笑成了朵花。
土豆和刚回来的莉莉忙着给大家倒饮料,陈阿姨端出一盘盘饺子,周姥爷则给男同志们递烟,嘴里念叨:“尝尝这个,咱老家带来的。”
顾从卿看着这热闹的场面,忽然觉得周姥姥说得对。
过年哪是为了吃几口好的,是为了把孤单的人凑在一起,让漂泊的人有个地方落脚,让陌生的城市里,也能有片充满乡音和笑声的角落。
席间,有人举杯:“谢谢顾参赞,谢谢姥姥姥爷,这是我在英国过的最像家的一个年!”
周姥姥赶紧摆手:“谢啥!都是华国人,在外面就得互相帮衬着。”
她给每个人碗里都夹了个丸子,“吃这个,团团圆圆!”
窗外的伦敦依旧车水马龙,屋里却满是饺子的香、白酒的醇、还有说不完的家乡话。
这个周日,没有使馆的工作对接,只有满桌的热菜、满堂的笑语,和两位老人看着大家吃得香甜时,眼里藏不住的欣慰。
在异国他乡,能有这样一个年,真好。
周姥姥把一碟刚炸好的花生米推到几个年轻同事面前,又给这个添点醋,给那个夹块肉,嘴里絮絮叨叨地说着:“你们这些小伙子,看着壮实,其实细皮嫩肉的,在外边跑任务,哪顾得上自己疼自己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