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白雨在过去的两年时间,为了跟祝语洁熟络起来,专门举行了三场“祝语洁读者会”,基本上每个季度要去拜访一次,并且,使用跳起来很多渠道资源,帮祝语洁卖书。
大量的时间、精力投入其中。
拿下祝语洁的意义,跟当初拿下石夏老师连载的意义是一样的。
《跳起来》最开始的定位是青春文艺杂志,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,现在开始去“青春”,强“文艺”,要打造的是一个权威的文艺媒体。
那权威二字,其实就来自行业认可度,来自影响力。
这种概念,就跟现在的奥斯卡一样。哪怕已经是行业公认的TOP大奖了,也仍然还是需要那些顶级大咖、巨星一年一年地来为其加持——当然,大咖巨星们也需要相同的回报。
白雨就提出来:“我之前报过一个选题,围绕祝语洁老师的四本长篇,邀请八位一线明星,拍摄四组主题照片。”
“你这个概念当然很好,但是,这不适合纸质版的杂志。”陈思琦说,“这个策划没有七位数肯定做不下来,但放在杂志上,有多少意义呢?我们并不是一个噱头杂志,也不是一个图像杂志。”
马上有人说:“咱们这个情人节特刊是要以祝语洁老师的作品为主题吗?”
“这样太局限了,没有必要。”陈思琦马上摇头,“虽然祝老师在文学圈的地位很高,可对于大众来说,其实知名度并不高。”
“对《跳起来》的读者群来说,祝老师的知名度肯定是高的。”白雨马上说。
“每一期特刊,除了面向我们已有的读者,我们还希望它能够通过一些话题或者是选题,打破圈层,吸引到新的读者。”陈思琦说,“这是特刊背负的一个任务。”
“或许我们可以去梳理神话传说里的爱情故事?”徐子君提议,“很多神话传说里的爱情故事,一开始其实都跟爱情无关,去梳理它们的演变沿革。”
“这是是不是有点小众了?”陈思琦说,“这个选题是有意思的,但视角有点小众。”
“如果——”琳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“邀请三个名人,给他们的对象写一封信呢?比如黄楷任和辛子杏,比如祝老师,名人效应永远是最能够带动大众的关注的,明星,作家,再加上一个社会知名度非常高的名人。”
“这个想法很好。”陈思琦马上眼前一亮。
周木恺推了推自己鼻梁上的眼镜横夹,说:“做一档情书策划,面向全国征稿。征稿也是杂志最容易拓宽读者群的方式,很多不读这本杂志的人,因为这个征稿,会开始去了解这本杂志。其实这几期《跳起来》,销量也有着明显的上涨,就是因为年终盘点投票的事情,我觉得征稿也是一样的概念。”
陈思琦想了想,说:“但是这样就变成一个情感类的选题了,有点跟我们《跳起来》本身的定位不符。”
“为什么名人的情书就跟《跳起来》的定位符合了呢?”白雨有些疑惑,“普通人的情书却不行了。”
陈思琦一愣。
她不是觉得生气,而是被白雨这么一问,愣住了,也在问自己,是啊,明明是同一个东西,为什么她也这样双标了?
她说:“你问得很对,我差点也觉得我双标了。但是,我想了想,我没有觉得名人写情书这件事有问题,是因为我们选人,肯定是要选符合大众文艺这个标准的人,重点不在情书,在人,写情书的人是符合《跳起来》的文艺定位的。但是普通读者,他们本身没有这种文艺的表情和属性为人所知,那情书就真的是情书,我不知道我解释清楚了没有?”
白雨:“也许在普通读者的投稿中,会发现文学价值、文艺价值并不输于情感价值的作品。”
“但是《跳起来》杂志作为官方来做情书征稿,会让人觉得这本杂志的定位出现了偏移。”陈思琦说,“这不是这本杂志应该干的事情。”
琳玉点头:“我也同意主编的观点,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来征稿,但不能把这个情书征稿作为一个官方策划活动来组织。”
-
“拍摄《跳起来》杂志情人节特刊的封面?”
章若之有些惊讶。
她现在是一名大一学生,《情书》上映之后,她知名度大涨,却在上升期的时候,安安静静地开始了大学生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