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子一怒,伏尸百万。
这不是说说而已,朱由校是真的怒了,大明在美洲真的已经很低调了,从来没有主动招惹那些西洋人与土着,可是敌亡我之心不死,这彻底激起了朱由校心底隐藏的好战基因。
大明,从建国开始骨子里就是嗜血的。
大明的帝王,大明的臣子,内心都是好战的。
在中国古代帝王中,谁发动北伐的次数最多?这个纪录保持者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。他一生中先后组织了13次北伐,堪称历代帝王之最。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,为了巩固北方边境,可谓是不遗余力。从1367年开始,他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北伐,直到1398年最后一次北伐结束,整整持续了31年。这样的北伐频率,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朱棣在位二十二年间,进行了五次北伐,最大规模的一次动员了五十万大军,甚至他自己也在北伐归途中去世。
开国二祖的事迹广为人知,但朱瞻基曾亲征兀良哈部的事迹可能鲜为人知;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遭受的耻辱,实际上是他第四次大规模北伐的结果;而相对低调的朱见深对蒙古发动了十余次进攻性作战,其中至少两次规模较大。
明朝的皇帝们,尤其是近半数的统治者,都热衷于北伐和扩张领土。然而,明朝的领土在永乐年间达到顶峰,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,但这一巅峰状态仅维持了不到20年。随着朱瞻基的上台,明朝开始逐步撤军并放弃领土,导致国土面积持续缩减。到了嘉靖中期,明朝的领土已缩减至所谓的“两京十三省”,与后来的汉地十八省相当,面积约为400万平方公里,与两千年前的秦朝相仿。
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?
过于依赖武力解决国防问题,忽视现实条件,最终使国家元气大伤,这是关键所在。
明朝的老祖宗们面对异族入侵时,态度相当明确:就是拼尽全力打到底。即便胜算不大,也绝不示弱。不然,后世的明粉们怎么会总结出那句“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;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的“大明祖训”呢?这种硬气,成了他们应对外敌的不二法则。
到底有没有更有效的解决方案,其实没人关心,也没时间细想,毕竟大明后期不论君臣文武,大家都忙着勾心斗角,哪里有心思办正事儿?
而在此时,在这美洲大陆,没有文官掣肘,也没有互相攻讦,有的只是一个共同的愿望,那就是活下去,重铸辉煌。
在这里,勋贵藩王想要真正裂土封王,贫民百姓可以填饱肚子,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田产,而后生儿育女,子孙延绵。
所以朱由校的圣旨发出之后,各地都开始行动起来了,不止是为了出气报仇,更是为了扫清威胁,若是不让这片大姓大明,今日之齐藩,是否就是明日之他们?
朱由校最后又补了一句话,说他的儿子在大明,朱家祖业无碍,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,而你们的儿子都在这里,退一步就是人死宗灭,祖宗在上可就没脸面去见了。
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,祖宗是信仰是荣誉,说出列祖列宗在上这话之后,那就必须要拼命了。
最先响应的,就是距离齐藩不到五十公里的周藩。
如今的周王叫朱恭枵,名字很怪,但是这人可不虚啊。
在历史上能正儿八经在国亡之时挡住李自成的藩王,可就这一位了。
到了美洲之后,周王被封于齐鲁两藩之东,是护卫朱由校的第二层防线。
朱恭枵头脑清亮的很,他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