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儒家高举道义的大旗,大肆垄断科举制度。
那尚有生存空间的其他学说,都会成为天下儒生眼中的异类。
要么灰飞烟灭,千百代的积累失传,要么被打入尘埃,成为取悦百姓的玩具,永世不得翻身。
而彻底占据生态位,再无外来威胁的儒家,便会肆意消磨民族血性,教他们如何麻木,如何软弱。。。
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
直到外敌入侵,民族觉醒的那一天。
高举庙堂的酸儒腐儒对外俯首称臣,薄情的读书人远逃海外,只留百姓惨遭屠戮,一众有志之士苦求无路。
要不是中华地大物博,底子太厚,能以穷举法暴力推演真正的救国之路。。。
泱泱华夏,可能真的会与其他古国一般,徒留遗址供后人瞻仰。
所以,与其让锐意进取的儒学,自我堕落成愚弄百姓的酸儒假说。
还不如从一开始,就让他堵死这条歧路。
唯有百家争鸣,千花齐放,才是最符合中华包容万千特点的最佳选择。
才能让后人免于思想桎梏,长久保持开拓进取之心,屹立世界之巅,避免那场人间浩劫。
所以,李斯文着眼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科举新规,而是一整套教育制度的活力。
儒学可以是主科,但绝对不能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。
算术、国学为主,格物杂学为辅,大唐才能走的又快又稳。
“大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儒生,将领,工匠,商人。。。
但凡缺少任一方面的人才,大唐都只是个跛脚的瘸子,一路走得踉跄。
所以答案是,某全都要!”
看着拄着胳膊,一把攥紧手掌的李斯文,李二陛下很是无奈的气笑一声。
甚至已经无心去追究他,拿李承乾开玩笑的无礼。
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!
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,儒家便是统治者手中利器,是历朝历代的国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