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类似韦挺那种,出身世家、或与世家交好的御史,而是才刚入仕的寒门御史。。。
不,与其说是御史,反倒是酷吏二字,更为恰当。
这些人多是孑然一人,一身荣辱皆系于陛下心念之间,不怕闯出祸事,牵连家人。
但凡发现刺史舞弊,直接革职查办,抄没家产,以儆效尤。”
孔颖达凑过去打探,目光落在‘严惩不贷’四个字上,缓缓点头:
“好,新官上任三把火,科举重见天日,有重典护行才最稳妥,那考题呢,小公爷又有何计较?”
“小子也有些想法。”
李斯文淡然笑了笑,并不把孔颖达的惊叹当真,抬笔重新蘸墨,龙飞凤舞间便是行行条例。
“州试考题会由国子监统一拟定,以印玺密封,交由百骑护送至各州。
等开卷当天,当众拆封,最大程度上避免考题提前泄露的风险。”
孔颖达看着纸上的字,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,眼中赞许更多几分:“小公爷虑事倒是周全。”
那考试科目呢?隋制考经义、诗赋,小公爷又打算如何定题?”
李斯文提笔写下‘经义、诗赋、策论’六个字,笔尖顿了顿,特意在‘策论’二字上描得更粗了些。
“经义自然是考《五经正义》。
先生乃当世大儒,《五经正义》更是先生牵头编撰,如此考校学子,既合往朝规矩,也方便查验每个人的学问底子。
孔颖达听到这话,实在忍不住心中喜意,咧嘴笑了笑。
《五经正义》是他耗费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。
若科举能以此为题,不止是个人名声,孔家也能近水楼台得到相当好处。
摸着花白的胡须,下意识想要谦虚婉拒,但最终也只是厚着老脸,点了点头:
“嗯。。。经义考《五经正义》倒也合适,至于诗赋方面。。。隋制考五言排律,小公爷是否打算沿用?”
自己知道自家事。
虽说抄了几篇诗赋,被人捧成了文坛新秀,人送外号小诗仙。
但对于这种过于高雅的行为,李斯文打心里的敬谢不敏。
“至于诗赋。。。自古文章憎命达,简单考证才学,大体承袭隋制便可,重中之重,当于策论。
隋制策论主考‘古今治乱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