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文还想再劝,却见李二陛下突然一挥大手:
“至于爱卿忌惮的风水、八字问题,无伤大雅。
朕既为天下至尊,自有口含天宪,之能,朕会另书一封诏书,为爱卿保驾护航,消灾避难。”
李斯文叹了声,有一有二不能再三,皇帝都已经劝到了这个份上,自己还能怎么办,认命呗。
当即挺直腰杆,目光灼灼的与李二陛下四目相对,赫然而道:
“既是陛下旨意,臣自当尽力而为。”
见这小子总算点了头,李二陛下心里稍稍放松,从案上堆叠如山的折子里拿起一份奏折,递了过来:
“爱卿先别急着动身,看看这个。
折子是前些天吏部呈上来的,详细记录着各地报名的士子名单,寒门子弟占了足足七成!
不难看出,这些人都是托廉价书之福,才能在短时间内追上世家贵子的脚步、寄希望于科举拔得头筹,将来效力朝廷。
他们信任你,更甚于那些士族老臣。”
花花轿子人人抬,对于皇帝的恭维,李斯文不可置否,但也不会全面相信。
翻开奏折,指尖划过‘山东籍崔仁师’、‘瀛洲李义府’、‘荆州柳生’。。。
这些眼熟又陌生的名字,忽然想起自家那位书童王骆。
再过几年,做梦都想当个好官的王骆,必然要站在科举考场里,与同龄人一试高下。
就当是给自家人试试路。。。
如此想着,李斯文心里的抵触渐渐软化,却还是忍不住的提醒一句:
“陛下,臣担心。。。世家会借机生事,比如考卷命题、阅卷标准,他们定会挑刺。”
“挑刺便让他们挑。”
李世民冷笑一声,“朕已经拟了旨,制科阅卷由萧瑀牵头,再从国子监选三位寒门出身的博士当副手。
试卷编撰完成后,所有考官软禁皇城,不得外出,考卷糊名誊录,全程由禁军看管。
若有士族敢干涉,朕便以‘扰乱科场’治罪!”
王德适时端来两杯热茶,茶汤冒着热气,映得李世民的眼神格外坚决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