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场试本经义两道,《论语》或《孟子》义一道;
第二场试律赋一首、律诗一首;
第三场试论一首;
第四场问子、史、时务策三道。
以四场通否而定去留高下。
考试的内容与流程与在军里的解试相似,但最大的区别就是京城的考场更加正规,四场考试集中在三天之内进行,而所有的考生在这三天之内都吃住在考场之内,不得外出、更无法回家。
所以考场的条件以及监考的肃穆气氛,都是军州里所不能相比的。
在排队等候进入考场的过程中,秦刚也是看见了不少的熟面孔。
而省试的入场搜检显然要比解试严格多了,当然也没有后世传说的那么严格的离谱。至少关于还要脱裤子检查后门以防夹带的事,秦刚是没有遇到过。
或许,在大宋一朝,科举考试的作弊,还没有发展到需要如此严格对待的程度吧。
省试四场,唯一比较麻烦的便是天气的寒冷。
三月的京城,尤其是今年,早晚依旧还是有着滴水成冰的寒冷。上午的时候,偶尔会有考生因砚台里的墨水结冰,而需要监考的吏员拿到外面的火盆处化开。
慢慢临近中午之时,考场中方才渐渐有些暖意,而此时有考生已经开始交卷了。
三天的考试情况大体相仿,只是最后一天的总体交卷时间会稍晚些。
毕竟论、策的字数不少,考生多是先打好草稿,经仔细检查修改后方才誊写。而在誊写中,万一有抄错时,考虑到考试的重要性,只要时间允许,都会尽量重新誊写。
虽然说,考官阅卷阅的是由专门的誊录官统一誊抄的卷子。但是在殿试时皇帝确定最终排名时,也会要求取来考生的原卷来作参考。在此时,由于字迹不佳、卷面不洁而被名次挪后的概率是极其大的,考生大致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。
终于,秦刚在完成了最后三道策题交卷完毕后走出了考场。
与黄小个站在一起的,除了特意赶来的胡衍与李禠,竟然还有秦观的身影。
“老师!天太寒冷,您……”秦刚一时有些感动。
“无妨,我也是来看看湛哥的情况。”
“哦,湛哥还没出来吧?”
“答卷这么慢,看来考得也不怎么样,走吧,不等他了!”
“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