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,赵括询问蔡泽,谁能接替他的职位。
蔡泽推举黄歇担任司农之职。
“黄歇是楚国人,曾担任楚国相国,其才十倍于臣,足以胜任司农一职。陛下任用黄歇,除了获得一位大才之外,还能够安抚楚国贵族。
同时向天下士子表明,朝廷选贤举能,不论出身。无论以前是哪个国家的人,现在都是赵国人,都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。”蔡泽如是说道。
“另外,臣还有一句肺腑之言要和陛下说。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学院,天下读书人会越来越多,文道越来越昌盛。这是好事,也是坏事。”
“如果没有足够的官位安置这些读书人,大家便会生出不满。这些不满不断累积,就会对朝廷的统治造成动摇。天下的根基虽然在于百姓,但是帮陛下治理这些百姓的,却是读书人。”
“陛下应该设立一种制度,每年或者每几年,对全国读书人进行一次考核,选拔一部分能力强的读书人进入朝廷。既能对天下读书人进行分化,又能够给剩下的人希望。
回去之后,有家资的会继续努力读书,不至于埋怨朝廷,没有家资的,也会谋求其他生路……”
“还有爵位。赵国现在中低层的爵位发放很多,如果代代都能继承,加上新增的爵位,贵族会越来越多,早晚会把赵国拖垮。
除此之外,贵族的后来生来就是贵族,能够享受荣华富贵,很容易不思进取,养成欺男霸女,嚣张跋扈的习惯。对朝廷的统治极为不利。
只有降级继承爵位,才能实现稳定发展。”
“另外,宗室也应该加以限制,不能不管,但也不能给予太多的权利……”
蔡泽说了很多,赵括听的很仔细。
不得不说,蔡泽的眼光确实很长远。
他不仅看到了赵国存在的隐患,还给出了解决方案。
这些方案很粗糙,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完善,很显然是蔡泽加急做出来的。
告老还乡之前,他想最后为赵国做点贡献。
让赵国未来的路走的更顺。
离开蔡府后,赵括立刻下令,召黄歇入京。
十七年,二月,朝廷颁布诏令,取消授官制。
从今以后,从学院毕业的学生,不得直接授官。
学院只是培养人才的地方。
想要做官,需要参加科举考核,只有通过科举考核的人员,才能够授予官职。
赵国人皆可参加科举。
日后科举成绩,将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。
接着,朝廷宣布。
明年正月,举行第一次科举考核,分为政科、数科、工科、武科。
每科录取的人数不同,多的数百人,少的数科只有几十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