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然不会
所以,能够让这些个来路的人才都能够投奔楚国,且能为楚国所用,这才是他楚王熊围的终极目标!
显然,这话也是说给李然听的。
你李然之前不是在郑邑坏了寡人的好事么?不重要,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你李然不是在虢地之会上屡次劝谏寡人么?可以,只要你愿意,寡人就让你李然成为我楚国君明臣贤的典范!
你李然而今不是只郑国的一名小小行人么?没关系,我楚国要的就是唯才是举!
还有,你李然不是还得罪过不少人么?那更没关系了,只要你成为了我楚国之臣,寡人倒要看看这天底下谁人还敢来动你?!
把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,也足见楚王对李然的拉拢之诚意了。
听得这些话,即便是子产那也是眉头紧锁,不由得开始担心起来。毕竟楚王所给出的承诺,实在是让人有点受不住啊。
至于其他楚臣,则更是对楚王的这种“博大”胸怀感到无比的赞叹,甚至开始为自己能够置身在这章华宫中而感到无比的光荣。
这要是换做旁人,只怕早已是感激涕零,五体投地的了。
可楚王要招揽的偏偏是李然,而他李然最不吃的就是这一套。
于是李然放下手中杯盏,起身慨然道:
“禀大王,李然曾听闻,天子应该要经略天下,而诸侯应该要治理封疆,这是古代的制度。”
“现在您的封疆之内,又哪里不是国君您的呢?大王您如今治下之人,又有谁不是国君的臣下呢?所以中有云:‘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’故而,王臣公,公臣大夫,大夫臣士,士臣皂,皂臣舆,舆臣隶,隶臣僚,僚臣仆,仆臣台。马有圉,牛有牧,这样,上下和谐,便可以处置天下所有的事情了。”
这里要提一句,后世对所谓的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这一句话其实是存在一定误解的。
所谓“普天之下”,指的实际上并不是土地,因为毕竟按照周王室的分封制,周王朝的土地早就分给了诸侯,而诸侯又分封给了大夫。
“王土”二字指的是名义上拥有,但实际上却并不拥有的东西,更多的乃是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。
而正所谓“守土为民”,土地虽不归“王”所有,但这些土地上的生民,却仍是“王”所必须要承担的义务。
于是,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这句话真正的解释应该是:以天下之大,其实都是你身为“王”的责任!
说得再直白一点,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: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!
很显然,这一句潜台词解析到这里,其实也还没有出现任何的作用,甚至是有些辞不达意,不知道李然是在说些什么。所以,也导致这句话乍一看,显得是略有些突兀。
但别着急,李然既然是开腔了,那肯定是话里有话的。
“但现在,若大王您总是用些流亡奔命之辈,这恐怕是有些不妥啊。”
“文王曾宣召法令说,‘有亡,荒阅’,于是,最后得了天下。而楚国的先君文王也曾制订惩罚窝藏的法令,说‘盗所隐器,与盗同罪’,因此楚国的疆域也变得越来越大。”
“可如果按照大王现在的做法,到时候岂不就没有地方可以去逮捕逃亡的人员了么?逃亡的就任由其逃亡,而且还给他们地方住,这样的话,对大王的事业恐怕亦是不利啊!”
“从前周武王曾列举纣的罪状,并通告诸侯说:‘纣为天下逋逃主,萃渊薮’所以,最后大家都希望纣能早日下台。如今,大王您刚开始求取诸侯的帮助,但另一方面却还要去重蹈殷纣王的错误,只怕是不可以的吧?!”
按照李然的说法:楚国吸纳亡人留用,实则与当年的纣王无异,而纣王最终的下场,大家可都是有目共睹的。
所以,再联系李然之前的那一段潜台词,这一番话的最终目的也就得以体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