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k小说网

三K小说网>从永乐开始biququ > 第一百六十章 京师大学(第3页)

第一百六十章 京师大学(第3页)

苏泽都有心暂时不开书院了,一切等他回来再说,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,书院还是要开的,时间不等人,他没那么多时间浪费,只是暂时要收敛点,不急着去表明旗帜要和儒学打擂台,先打着儒学的幌子麻痹一下那些读书人。

书院那边如今除了请了几个久负盛名的大儒负责教授儒学,教如何写八股,其他学科都是他几个学生在负责,他那几个学生虽然跟了他好几年了,学了不少东西,但毕竟年纪太小了,还不能独当一面,还需要有人帮忙盯着的。

说起那几个久负盛名的大儒,还是苏泽砸了不少银子才让他们点头来书院教书的,本来太孙开的书院就算不花钱也会有很多人愿意来书院教书,上学的,但毕竟这书院里面还有苏泽的份儿,这就让很多人选择了观望了。

说句不夸张的,苏泽如今在读书人口中的风评那简直是臭不可闻,是个儒学读书人都要吐他几口唾沫,说是千夫所指,万人唾弃都不为过,有人是跟风,有人则是为了迎合朝堂上的大佬们。

这段时间那些朝堂上当官的读书人都被苏泽坑了不少次不说,苏泽当众骂他们也不是一次两次了,打口水仗嘛,读书人是不怕的,苏泽翻来覆去也就骂那么几句,了不起夹杂几句国骂,那些狗日的读书人可不一样,不但引经据典,还特么有粉丝,带着粉丝一起骂,粉丝效应算是给他们玩明白了。

有不少不明就里的读书人是为了讨好某些贵人,所以才会跟着骂苏泽,他们懂个球。

要不是苏泽为了不引人注目,还不像现在就与儒学划清界限,彻底站在全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。

他才不想在书院教授儒学,可没办法,儒学仍是大明朝学术正统,他这个书院想办起来,还是得立起来儒学这块牌子,不然就开不起来。

废除儒学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可就难了,说是难如登天也不为国,遍数大明朝现在所有的书院和私塾,全是教儒学的,不教儒学那就开不起来,今天开明天就会被人给砸了!

这种大环境下,苏泽也只能暂时忍辱负重,捏着鼻子花钱请大儒来书院教书,他们瞧不上苏泽,殊不知苏泽还瞧不上他们。

教教四书五经,八股就得了,拿了银子就办事,苏泽也不指望他们教什么,只要嘴巴紧一点,别出去瞎嚷嚷就行了。

说是“大儒”其实也就是样子货,拿出来立牌子,撑门面的,真要是大儒也不会被银子所打动了,苏泽和那些人都是签了保密合同的,他们只需要拿银子上课就行,不该看的别看,不该问的别问。

教出一个举人奖励五百两银子,教出一个进士奖励一千两银子,能拿多少看他们本事,其他的不用他们管。

在西山开的所有学校里面,儒学只是一个科目,就相当于后世的语文,并不是只学儒学,其他的也要学,小学之类的学校都是必修,书院里面则是选修,选自己感兴趣的,但必须选,必须学,这是强制规定,而且至少要选修两门,觉得无法接受的那就滚蛋。

能接受的那就留下来,对当官有兴趣的就去文学院,没兴趣的就去其他学院主修自己感兴趣的学问,其他学院毕业的虽然暂时不能当官,但前途也是有的,不用担心学了没用,有点类似后世大学的样子了,还是包分配工作的那种。

目前,文学院是最多的,而且文学院里全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,他们都是奔着当官和朱瞻基皇太孙的名头去的,也许日后也会有人转到其他学院去也说不一定。

商学院里面都是一些商贾子弟才会去,其他学院更是只有清风县的学子才会去,他们之前都在清风县上学,现在倒是有了个深造的地方,暂时没多少儒学读书人感兴趣。

不过苏泽也不着急,先把草台班子搭起来,现在没有人不要紧,以后肯定会有人愿意去除了文学院的学院进修的,慢慢来就是了。

而书院的名字也起好了,是苏泽拍板定下来的,名字就叫做“京师大学”!

这也是苏泽的恶趣味使然,起其他名字总觉得差了点味道,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有原因的。

京师大学取自京师大学堂,而京师大学堂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,是在1898年6月,光绪帝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推行“戊戌变法”,诏书中强调“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,尤应首先举办”。

同年7月3日,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《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》,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,并任命吏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(管学大臣),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,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。

同年9月21日,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,百日维新失败。

但是,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,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,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。

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。

苏泽能有什么坏心眼呢,他只是想一手打造大明第一所除了儒学之外的高等学府罢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