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。。。。。《青囊奥语》里讲颠颠倒,二十四山有珠宝;倒倒颠,二十四山有火坑,强调的是理气派对于方位、时辰的极致讲究,几乎到了玄奥莫测的地步。”
“而形派则更重眼力,观形势、察地貌。《葬书》所谓千尺为势,百尺为形,势如万马,自天而下,其葬王者;势如巨浪,重岭叠嶂,千乘之葬。。。。。这都是对山川大势的宏观把握和分类。”
“你们若看过,汉唐帝陵,那种雄踞山峦、俯瞰天下的气势,就是势的极致体现。”
一个学生好奇,“老师,那些传说中的盗墓贼,是不是也懂这些?比如看地形就能找到大墓?”
荆明摇摇头,“专业的盗墓者,尤其是世代干这个的,确实会积累一些辨认封土、夯层、青膏泥、积石积炭结构的土经验,甚至能通过观察植被、土壤颜色来判断地下是否有墓葬。”
“但他们更多是经验性的,甚至有很多迷信成分。真正系统性的堪舆知识,体系庞大复杂,他们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或者只用了其中一些简单的口角、歌谣。比如秦埋岭,汉埋坡之类。”
学生似乎不死心,“那,什么分金定穴,寻龙分金看缠山,一重缠是一重关,关门若有千重锁,定有王侯居此间这种,真的能精确找到墓室棺椁的位置吗?”
荆明闻言,哭笑不得,“分金定穴这个词,更多是后世小说,尤其是一些民间传说和现代盗墓题材作品渲染出来的,听起来很玄乎,但实际考古发掘和古代堪舆文献里,极少见到这么精确的说法。”
“堪舆理论主要用于宏观的选址,确定大致的墓葬区域或陵园范围。具体墓坑的挖掘、墓道的走向、墓室的建造,依据的是当时的礼制、工程技术和具体地形。”
“至于精确找到棺椁?除非有明确的封土、墓碑或者被盗掘后留下的痕迹,否则即便知道大致区域,在没有现代勘探技术的情况下,仅凭罗盘和肉眼观察地表,想精准定位深埋地下的墓室,难度极大,多半靠运气、内幕消息、或者。。。。大规模乱挖。”
“你们可以看秦公一号大墓的247个盗洞,用的就是枚举法,反正往下戳,戳漏了就说明有货。这些词儿,当个文学作品看就成,谁要说民间有高人,那你就说,对对对,您说得对!”
听到这话,李乐顿时来了兴趣,想起那本小说里的剧情,在后头喊了声,“荆老师,《地理新书》里提到的五音利姓说,把人的姓氏按官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音分类,再匹配不同方位的墓地,这个在实际考古中发现得多吗?”
荆明一扭头,给了李乐一个你丫添什么乱的眼神,但还是回道,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念,反映了古人将音律、姓氏信仰与地理空间相附会的复杂思想。”
“但在实际考古发掘中,很难直接验证某一处墓葬选址纯粹是因为五音利姓。因为影响选址的因素太多了,家族传统、可用土地、政治地位、经济实力、当时流行的堪舆流派等等。”
“它可能是众多参考因素之一,但恐怕很难说是决定性因素。更多见于文献记载和理论探讨,属于风水理论中比较玄学化的一部分。我这么说,你能明白?”
“明白了,荆老师!!那我还有个。。。。。”
“丫闭嘴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