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祠正厅边上的“文昭门”里,缓步走出一身量不高的老头来。
发白面红、穿着件四个兜的短袖衬衫,肥嗒嗒的西裤,一双凉鞋,面相么,高鼻深目额头宽,一对长寿眉,瞅着还挺精神。正是王金福说的陈厝村的族老,陈永泰。
“哟,小吴,人来了啊?”
“泰叔公,来了,就这几位。”
“陈老先生,打扰了。我是梅苹,这几位是我的学生。”梅苹上前一步,温婉得体地介绍众人,语气带着对长者的尊重。
“哎呀,梅教授太客气了!王镇长电话里说了,燕京来的大学者到我们小镇上考察,这是我们的荣幸啊!欢迎!欢迎诸位远道而来!”操着带着浓重闽南腔的普通话,声音洪亮,透着久居人前的从容。
陈永泰笑容满面,热情地与众人握手,梅苹挨个介绍,等握到李乐时,手臂明显顿了一下,脸上笑容不变,“哎呀,后生仔好生威猛!”
“您过奖。”
“哪里人啊?”
“长安,李乐。”
“吼啊,汉唐遗风,十三朝故都,可惜啊,活了这些年,还没去过。”
“依您这身板儿,过个十年二十年的再去,还能在城墙上溜达一圈儿不带歇脚的。”李乐笑道。
“哈哈哈哈~~~后生仔好会说话。”
等到蔡东照,老头一愣,“诶,看着面熟,你是围头蔡家人?”
“蔡家东照,给您问安。”蔡东照忙点头。
“东照,东照。”老头嘀咕着,“对了,前几年蔡家开宗祠挂牌匾的,是不是有你?”
“是,泰叔公好记性。”
“不是好记性,是你们围头蔡年年都有高中的,每次观礼回来,都得给村里小辈上课,看看人家,才是诗书传家久,哪像我们村,只记得早早的出门做生意。”
“泰叔公过谦了。”
“回头,给蔡三哥问好。”
“是,一定。”
“来来来,进里面坐,坐!”
寒暄过后,一群人进了文昭门后的侧厅。
侧厅装修更精致些,家具精美,陈设古朴。
李乐眼力好,一搭眼,就瞧见几件前清的红木家具,估摸着康雍的面儿大。
高阔阴凉,空气中弥漫着老木头、香烛和一丝药草混合的独特气味,厅内,还有几位陈姓族老静默地坐在角落抽旱烟,幽幽的看向几人。
等到落座,很快,一个年轻人端上了精致的白瓷盖碗茶具,手法娴熟地冲泡起铁观音,茶香四溢。
品了茶,梅苹端坐着,双手交叠放在膝上,清雅而庄重,“陈老师,感谢百忙中接待。不知王镇长和您介绍了没有,我们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组,这次来陈厝村,是想深入了解,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,咱们陈氏宗族在乡村治理、村民互助、文化传承这些方面起到的作用和发生的变化。”
“这也是为国家了解民情,制定更好的农村政策提供依据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