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彻开始了暗搓搓搞事情。
他借着自己比汉初君臣天生就更充足的经验,不动声色地给他们下套。譬如在关键位置换上自己的心腹,又譬如悄无声息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
七年的准备不会白费,等到汉十二年刘邦驾崩的时候,朝野已经有一半在刘彻的掌控之下了。
但这还不够。
当上太后之后,刘彻能够更加光明正大地培植势力、替换官员了。
他手里拉拢的文臣武将都不少,老一代新一代俱都不缺。面对咄咄逼人的刘姓藩王和自持有功的功臣集团,也能凭借自己的势力达成三方稳固。
他不像历史上的吕雉那样,事先没有足够的势力,只能上位后扶持娘家。
刘彻自己的势力组成是很复杂的。
既有刘姓藩王,又有开国功臣,还有他们的年轻后辈,以及刘彻自己发现的三不沾干净人才。
没谁规定同一种身份的人就一定会抱团,就像曹操的谋士团里也有刘氏宗亲帮他出谋划策一样。
所以刘彻成功在敌对阵营里策反了人手。
分裂敌人是成功的第一步,只要敌方不团结,自己就能占尽便宜。
洗脑敌人的子孙是第二步,深受太后恩惠的二代们长成之后并不会个个都心向父亲和家族。尤其是有些小年轻,还处在青春叛逆期呢。
一边是平日里就爱说教的父亲,还和自己(被太后洗过脑的)理念不同。另一边是孺慕敬重的太后,刚出仕就给了他们充分的空间展露才华。
选谁不是很明显吗?
二代们对父亲道:
“爹你老了,思想太古板,你这样下去会把我们家带进沟里的。我不和你废话,我会自己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。”
二代爹们:逆子!你懂个屁!!!
刘彻恐怖的同化能力还在发力,最多十年时间,他就能让朝堂成为他的一言堂。
当然,藩王除外。
现在不是削藩的好时机,还需徐徐图之。他顶多让藩王的话语权降低,彻底没人和他唱反调不太可能。
这么想想还有点遗憾,他还是比较喜欢彻底无人造次的朝堂。
不过有一件事让刘彻比这更不爽。
——刘盈因为父亲的去世大受打击,身子骨、越发不好了。
刘彻:朕就知道他不中用,幸好朕早有准备。
现在就看刘盈能撑几年,他最好撑到自己做完称帝前的准备再死。不然还要扶他儿子上位一段时间,这样很折腾的。
刘彻想要一步到位,趁着刘盈驾崩当上女皇。
所幸,刘盈撑了七年。七年时间足够了,这大概是倒霉儿子送给他娘最后的礼物。
成功称帝的那天,为了安抚有意见的宗室,刘彻有意挑选一个刘家儿孙立为太子。
刘姓藩王们认为,女皇年岁也不小了,大概会像高祖一样过个几年就驾崩。那时先皇的子嗣还太小,无法支撑朝堂,反倒是如今十五岁的代王年龄最合适。